A女士今年50歲,5年前發現乳癌,去年發生骨轉移,癌細胞侵犯她的左髖骨與大腿骨、胸椎骨,造成疼痛難耐、夜間腿麻。
在西醫醫師建議下,她再度接受傳統化療,不過化療副作用讓她極為不適,包括白血球下降、發燒、感染、嘔吐、貧血、心悸易喘、冒冷汗等。
為了改善病情,她前來請求中醫治療,初次來門診因骨轉移疼痛,走路必須由兒女攙扶。
經過把脈診察,發現A女士屬於中醫所說的氣虛血瘀、氣血瘀滯、濕氣內侵等3種體質的複合類型,於是決定將治療方案分為兩個環節如下:
第一環節是支持性的中醫療法:也就是提高A女士的免疫與抗病力,使白血球與貧血恢復正常,並減輕其他副作用,支持她有完整體力做完化療。
開立健脾補腎、養氣補血中藥,包括黨參、炒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黃耆、陳皮、巴戟天、肉蓯蓉、枸杞子、何首烏、仙靈脾等藥物。
第二環節是抗癌中醫療法:即直接使用抗癌中藥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至於患者的癌細胞已擴散為骨轉移病灶,為了延緩轉移速度與範圍,因此加強了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川牛膝、杜仲、桂心、延胡索、烏藥、乾薑、骨碎補等藥物。
經過中醫輔助治療,A女士原本嘔吐、心悸易喘、冒冷汗都明顯改善,也不再有發燒、感染,白血球可恢復到4000以上。
最重要的是,原本骨轉移造成疼痛與腿麻,目前都已明顯減輕,能自行走路而不需別人攙扶。
西醫醫師為她安排骨掃描,發現胸椎骨轉移病灶已明顯改善,髖骨病灶也變小了,囑咐化療可暫停,改以口服藥物即可。
轉移不代表無藥可治 患者別自棄
乳癌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轉移部位以肺、肝、骨、腦最常見。類似A女士這樣的轉移性乳癌,此時採用中醫輔助治療,一方面可調養氣血、健脾補腎,使元氣恢復;另一方面藉由行氣活血、祛風散寒、化濕利濕等方式,削弱癌細胞,以達到抑癌抗癌效果。
呼籲乳癌病友,轉移不代表無藥可治,現今不論中醫或西醫對於轉移性乳癌都有相當不錯的治療效果,相互配合更好,因此患者千萬不要自我放棄。
作者為台中天寶中醫診所院長
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健康醫療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