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根莖,秋季或初冬採挖,除去殘莖、鬚根及泥土,用文火烘乾或曬乾。主産於河南、陝西、山西、江蘇等地,其中河南懷慶所産爲地道藥材,屬四大懷藥之一。《神農本草經》將地黃列爲上品,稱其「久服輕身不老」。《本草綱目》稱地黃能「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髮,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産百病。」
生地黃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能。主治熱入營血,溫發毒斑,吐血衄血,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
    《本經逢原》:「乾地黃,內專凉血滋陰,外潤皮膚榮澤,病人虛而有熱者宜加用之。戴元禮曰,陰微陽盛,相火熾强,來乘陰位,日漸煎熬,陰虛火旺之症,宜生地黃以滋陰退陽。浙産者,專於凉血潤燥,病人元氣本虧,因熱邪閉結,而舌乾焦黑,大小便秘,不勝攻下者,用此於清熱藥中,通其秘結最佳,以其有潤燥之功,而無滋膩之患也。」
    生地黃外形多呈不規則類圓形厚片,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有光澤,具粘性,中間隱現菊花心紋理,周邊灰黑色或棕灰色。氣微,味微甜。
熟地黃
    熟地黃為生地黃的炮製加工品。熟地黃性微溫,味甘。歸肝、腎經,具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之功能。主治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眩暈,耳鳴,鬚髮早白。中藥滋補名方六味地黃丸和四物湯中都能找到熟地黃的身影,足見其重要性。
    熟地黃表面烏黑發亮,質滋潤而柔軟,易黏連,味甜略具香氣。地黃的炮製方法很多,其作用在於改變藥性,提高療效。蒸製成熟地黃後,藥性由寒轉溫,性味由苦轉甜,功能由清轉補。
    陳藏器《本草拾遺》云:「本草云乾地黃,《本經》不言生乾及蒸乾,今方家所用二物別,蒸乾即溫補,生乾則平宣,當依此用之」。說明唐以前的醫藥學家已經掌握了將生地蒸製為熟地黃的方法。傳統熟地黃的加工是「九製」也就是九蒸九曬、「酒製」或「久製」,一直有不同的說法。在道地藥材產區實地考察後,發現當地的傳統炮製其實涵蓋上述三種,而今大多簡化為「一製」也就是一蒸一曬,或「三製」也就是三蒸三曬。
配伍功效
    生地黃性涼而不寒,善於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熟地黃補血生津,滋腎養肝。二藥伍用,相得益彰。生地、熟地伍用出自《景岳全書》二黃散,生地,熟地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治胎漏下血,或內熱晡熱,或頭痛頭暈,或煩躁作渴,或脇肋脹痛等證。熟地味甘性尤滋腻,易助濕礙胃,可稍佐砂仁,以制其滯。
臨床研究
    地黃含有梓醇、β-穀甾醇、甘露醇、地黃素、維生素A類物質、地黃苦甙等多種成分。《藥典》規定,生地黃以梓醇(Catalpol)為指標成分,而研究資料顯示,產自古懷慶府(今河南焦作一帶)地黃的梓醇含量高於其他地區所產的地黃,同時,道地藥材地黃中總還原糖、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高於其他非道地産地。
    台灣必安研究所研究顯示,地黃經過蒸製會產生醣類的裂解,stachyose會隨著蒸曬的次數而減少,而manninotriose會隨著蒸曬次數而增加,經過完整的炮製過程後,stachyose會裂解而消失。在炮製的過程中,會發生Maillard reaction,使醣類生成中間產物5-HMF,而5-HMF會與醣類、氨基酸、蛋白質縮合,生成melanoidins。
    研究發現,manninotriose等寡醣類物質,可活化腸內益生菌 (如雙叉桿菌),可改善腹瀉及便秘、調節人體免疫機能、及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而5-HMF (5-hydroxymethylfurfural) 具有强化心血管機能、降低血壓、及控制糖尿病幷發症等功能。melanoidins具有類似食物纖維之生理機能,可降低膽固醇、促進腸內益生菌繁殖、幷且具有抗氧化的功效。此外,在炮製過程中產生的單醣類物質,可被人體直接吸收利用,同時降低不易消化的多醣含量,因此可减少脹氣等腸胃不適的現象發生。
    地黃具有補血作用,生地黃主要靠刺激粒系造血祖細胞升高外周血白細胞數,而達到補血作用;熟地黃主要通過刺激紅造血幹細胞升高外周血紅細胞而達到補血作用。生地黃還具有强心、利尿、降低血糖、抗氧化等作用。地黃的提取物能促進血液的凝固,地黃煎劑還有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减少,以及皮質激素樣免疫抑制作用,幷有一定的抗輻射損傷作用,對多種真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地黃具有調節免疫功能,影響心血管系統、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各方面活性,並具有抗腫瘤、抗衰老及降血糖等多方面功效。

轉載自順天堂新醫藥週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富祥蔘藥行 的頭像
    富祥蔘藥行

    富祥蔘藥行

    富祥蔘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